查看大图
See English details
作者:陈忠,刘元满等
本期共有6个栏目:本期话题、教材研究、学习与认知研究、测试与评估研究、教育技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专栏。
【本期话题】由郭鹏老师主持,讨论“中国概况”课程建设与跨文化教学。陈忠老师从中国式认知方式和欧美式认知方式的不同入手,认为跨文化教学可以利用两种认知方式架起一座连接中外文化理解的桥梁。刘元满、李欣老师对近30年来17部“中国概况”教材进行了历时考察,发现“中国概况”教材内容从简单到丰富,主观知识逐渐增多,内容编排呈现“单独主题式—单元系列式—层级式”的发展轨迹。陈闻老师讨论“中国概况”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概况”课程领域模型的设计原则,简单勾勒出了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的领域模型。王群老师根据建构主义、混合式学习等研究成果,基于对数字课程、新形态教材的分析,提出设计融合“互联网+”技术的“中国概况”数字课程与新形态教材及其融合建设的策略。
【教材研究】鲁健骥老师认为,处理好汉语语素和词以及语素义和词义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又有助于外国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词和词义,也体现了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建议编制“字词表”来代替一般教材中的“生词表”和各种词汇大纲或词汇表。洪炜、黄天妮老师以国内使用广泛的两部综合汉语教材《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综合”和《初级汉语精读教程》为研究对象,对比考察二者在结果补语项目选取、编排、讲解和练习方面的异同,并分析两部教材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初级汉语教材结果补语编写的改进建议。
【学习与认知研究】李守纪老师通过对15名新西兰短期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的反思日志进行分析,发现习者能否通过情感调节过程增强学习动机或者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关键。王春辉、孙弘扬老师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在京留学生的语言社会化状况并不乐观,而且他们的问题有很大共性。
【测试与评估研究】王爽、王佶旻老师编制了预科生阅读能力描述语调查问卷,使用教师评判法对792名预科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判,结果显示描述语任务难度适中,适合测试初级水平的来华留学预科生。
【教育技术】周汶霏、宁继鸣老师从学习者视角出发,采集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815门国家精品课程的学习者评价文本,挖掘和分析学习者对慕课的共性认识。经比较分析,对当前国际中文慕课建设提出了建议。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专栏】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于1987年,是唯一的全球性中文教育学术组织,也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发展的重大成果。袁礼、田会超老师对世界汉语教学学会33年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陈忠,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及汉英跨文化认知方式定势对比。
刘元满,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教材、教师教育研究。
李欣,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教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陈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汉语速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智能与技术。
王群,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教材出版研究,国际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资源研发,数字化课程设计、制作及出版研究。
鲁健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洪炜,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加工与教学,国际汉语教育。
黄天妮,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毕业生,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育。
李守纪,新西兰梅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高级讲师,应用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语法与词汇教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王春辉,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跨语言文化交流、汉语句法语义。
孙弘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现在加拿大温尼伯工作。
王爽,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
王佶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心理测量、教学评价等。
周汶霏,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汉语国际教育等。
宁继鸣,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语言经济等。
袁礼,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八、九、十、十一届理事,学会秘书处负责人,管理学博士,研究员。
田会超,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项目主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本期特色:
1.在任何一种目的语教学中,目的语国家的国情文化教学在课程体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期话题“‘中国概况’课程建设与跨文化教学”对包括中国概况教学在内的文化教学进行了讨论,进一步阐述了文化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向学生讲授文化知识,而是利用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对目的语文化行为的认知,并且为成功的目的语跨文化交际进行潜在的铺垫。
2.对外汉语教材多年来在处理字和词的关系时,都是把字当成书写符号,《建议用“字词表”代替“生词表”》一文从“字”概指语素这一视角入手,阐释了将语素引入教学,让学生通过掌握语素义来掌握词义。
3.传统的二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理论较为强调个人心理认知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语用失误视角下的留学生语言社会化探讨》则从语言社会化角度入手,提出了提升留学生的语言社会化需要努力的几个方面。
4.慕课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形式与力量,《学习者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慕课建设:一种比较的路径》一文基于Word2Vec神经网络模型对学习者文本进行分析,发掘学习者对慕课的共性认知与需求,可以为今后的慕课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