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大图
See English details
作者:彭恒利 惠天罡 主编
本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共16章,适用于14~16周的教学,可用32课时学完。
上编(第一~三章)侧重理论知识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是打理论基础,主要介绍口语表达的相关理论。
中编(第四~十章)是老师的“带飞”,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以学生的操练为辅,并辅以教师的点评。这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通过学习自我介绍、寻求合作、建议说服、表达祝福和祝愿、表达歉意并化解冲突、生动叙事等常用的口语表达功能,帮助学习者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下编(第十一~十六章)是学生的“试飞”,以学生自主进行口语表达实践为主,帮助学生结合典型案例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口语表达的分寸与要领。通过主持活动、求职面试、业务推介、汇报工作、合作谈判、调解纠纷等综合性的口语表达场景,帮助学习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口语表达技能。
彭恒利,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研究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民族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23年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参与研制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国际汉语教师能力认定考试(MJK)、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蒙古语文应用水平等级考试(MHS)、维吾尔语水平考试等多项测试。
惠天罡,博士研究生学历,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跨文化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语言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理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理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比较教育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语言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现代汉语词汇学、语言产业等。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文建设》《语言与翻译》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加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
1.编排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引导:教材整体架构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上编筑牢理论根基;中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巧妙衔接,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与操练中掌握要点;下编进一步拓展实践,助力学生在多样场景里灵活运用,逐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契合学生学习认知过程。
2.内容贴合实际,解决现实难题:聚焦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场景,深入剖析不同场景下的表达主题、逻辑结构等,切实帮助学生攻克口语表达难点、痛点,使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自如表达。
3.注重多元结合,强化学习效果:强调讲练和体悟相结合,教师讲授、学生操练、教师点评环环相扣,练评结合贯穿始终。同时融入评价理念,让学生在自评、他评中深刻反思,更好地理解口语表达规律,实现知识内化,有效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4.案例丰富典型,易于理解掌握:书中涵盖大量典型案例,无论是介绍理论知识,还是展示实践应用,都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辅助说明,将抽象的口语表达知识具象化,方便学生快速理解并吸收,为其在实际运用中提供清晰的参照模板。
5.教学思路清晰,助力教师教学:为教师提供既有总体规划又有局部设计的教学思路,便于教师依据教材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生活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加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注重案例分析:书中有诸多典型案例,学习时要仔细研读这些案例,深入理解其蕴含的口语表达技巧与要点,借鉴思路,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
2. 积极参与练评:充分利用教材强调的练评结合模式,积极参与操练,主动进行自评与听取他人评价,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实现口语表达能力的稳步提高。
3. 结合生活拓展:教师可依据教材教学思路,多融入生活素材;学生也可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灵活运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