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大图
See English details
作者:江新,史有为,库玛等
对外汉语人自己的期刊
本期重点栏目内容如下:
【本期话题】在本期“汉字认知加工和习得视角中的汉字教学”话题中,五位长期从事汉语字词认知加工、习得和阅读研究的学者,围绕汉字教学的问题,从键盘时代的汉字教学、字义的“物体—性状”转义及字义教学、汉字加工研究与汉字教学、华裔儿童汉语字词教学、数字化与21 世纪汉语字词教学等不同角度,以系统的实证研究证据和基于实证研究证据建立的理论为基础,阐述、讨论了21 世纪汉字教学以及汉字教学研究应该重视的理论、观念、原则和方法,应该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相信这样的讨论,将为21 世纪如何推进汉字教学的研究、如何解决汉字难学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
【专论】日本明海大学史有为教授认为汉语存在两种基本单位:字是语素的天然表示者,词是句子的实际构造者。二者各具优劣,各有适合之处。通过字与词的载义率的比较,可以发现仅仅依靠字,不能正确理解词语。但大部分不单用的字实际上是一种“休眠词”,对汉语的深入养成具有重要价值。字—词双元才是汉语养成与汉语母语者心理中的运行机制。
【基于教学的汉语研究】日本大阪大学刘颂浩教授的“把”字句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长久以来以“处置式”为中心来组织“把”字句的教学的方法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种做法割裂了“把”字句各小类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增加了“把”字句的习得难度。因此建议,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吸收本体研究的成果,将“把”字句的基本语义统一处理为“主观致使”,揭示各类“把”字句在语法意义上的内在联系,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库玛语言教学讲坛】是美国著名语言教学专家库玛教授在北京大学系列讲学内容的译稿,由刘颂浩教授主持翻译,是对库玛教授后现代教学思想的集中介绍,希望对我们的汉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期为第三、四讲。
江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汉语认知加工;第二语言习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词汇和阅读学习;汉语教师教育。
史有为,日本明海大学/ 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 年退休,获授明海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杂志编委会代表(2000—2011;顾问,2012—)。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外来词、对外汉语教学等。
库玛,语言教学专家,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语言学和语言发展系教授,后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期以下论文值得重点关注:
1.“汉字认知加工和习得视角中的汉字教学”话题讨论,角度各异,紧扣当前汉字研究现状。
2. 史有为《汉语的双元机制》,对汉语教学单位提出了新的思考,很有新意。
3. 库玛语言教学讲坛(二)集中讲解文化全球化、个体身份与语言教学以及二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对文化教学有全新的解读。
4. 刘元满《汉语教材中的人物关系及话语得体性分析》,突破传统教材研究思路,以教材文本世界为研究对象,角度新颖,富有启发。